必一体育app官方

必一体育官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必一体育官网平台

院地合作再绘田园新画卷

时间: 2024-04-02 来源:必一体育官网平台

  建在大荔县冯村的大荔现代农业园区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基地实验大楼和田间实验示范大棚。

  渭南是陕西省的农业大市。而大荔县农业又是渭南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代表,素有“东部农业看寿光,西部农业看大荔”“大荔农业会唱歌”的美誉。

  近年来,大荔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枣乡”“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西部设施农业第一县”“全国冬枣第一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等荣誉。大荔农业赢得上述美誉的根本和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多年来大荔县直至渭南市历届领导班子从始至终坚持把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其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陕西省科学院与渭南市合作创新,正是他们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最有力的抓手。依靠科学技术合作,依靠院地合作创新,他们共同在广袤的田园大地之上描绘出新画卷。

  陕西省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是合署办公,是全国唯一一个中国科学院派出机构与省科学院合二为一的公益性事业科研机构。“改革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一直是中科院的历史使命;服务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科学难题,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地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陕西省科学院的责任、义务和办院方针。

  陕西省科学院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与中科院西安分院两院合署办公的属性优势,立足陕西,在凝练、强化省院生物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一直围绕渭南粮食安全、蔬菜安全、果品安全、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等关键技术问题,整合项目、人才资源,组建“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中心”,通过建立、发展渭南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不断地把中科院生物技术成果和农业产业化类成果在大荔集成和转移转化,向渭南全市辐射。

  陕西省科学院34年来在渭南建立发展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在临渭区南七、新市、周家,建立科学研究示范基地;第二阶段:1994—2003年,在临渭区下吉镇阳尹村建立渭南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第三阶段:2004年,迁移到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村建立“大荔设施农业研究示范基地”;2015年启用大荔县冯村的大荔现代农业园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伴随渭南农业的发展,科学院在渭南基地建设也不断发展壮大。基地现有1800平方米科研综合培训大楼,有300平方米分子生物学、线虫学、农残检测、生化分析等研究实验室4个,实现仪器开放式共享;有扫描电镜、原子吸收仪、定量PCR仪器、生物培养箱及田间生态监测仪器等100多件,价值400多万元;拥有田间试验场30亩,主要包括田间实验用智能日光温室、田间中试用日光温室、大跨度双卷帘大棚及新型棚体塑料大棚8座,及拥有200平方米现代化装备科技培训中心等。

  陕西省科学院2004年在大荔县建成设施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后,围绕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设施栽培蔬菜、果树生产中的病虫防控、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土壤环境及连作障碍治理等科学问题研究,在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引进、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的系列绿色防控体系成果同时,为渭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永不走的“土专家”,为大荔县经济发展作出些实实在在的贡献,为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先后三代科研专家在田野里的砥砺前行,承担国家、省部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2项,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成灾机理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设施黄瓜番茄农药残留控制技术集成与推广”获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设施蔬菜重大害虫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等。制定颁布的地方蔬菜生产标准12项;出版了《设施蔬菜根结线虫防治基础与技术》《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设施栽培西瓜甜瓜病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专著4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西北植物学报》《西北农业学报》等发表论文280余篇。

  在他们的努力付出,辛勤耕耘下,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在渭南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上世纪80年代,实现线辣椒低残毒栽培出口目标,被称为秦椒栽培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上世纪90年代,控制玉米病毒病大面积流行危害,每年挽回玉米产量5亿公斤。

  2000年以后,提出设施蔬菜病虫害六大防治新技术,制定12项蔬菜病虫绿色防治技术标准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2015年以来,重点在设施蔬菜根结线虫防治技术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生产难题,保障了产业发展。

  期间的2010年—2012年,陕西省科学院将在大荔县农业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做法推广在澄城县,实施“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研究及其推广应用”课题,针对澄城县苹果、生猪、经济林等支柱产业及设施农业、肉兔养殖等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暴发危害、苹果储藏期病害严重、生猪养殖饲料消耗大、花椒品种丰产性差等关键瓶颈技术问题,开展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研发的7项产业发展关键创新技术,通过中心示范点或户的应用,起到了以点带面,扩大辐射,带动推广的作用,特别是大棚蔬菜户和养殖户的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一体化,培训1500余人次。

  陕西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通过与渭南市科技、农业部门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靠有用的新技术、新成果。与此同时,分省院也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实现了自身创新体系发展目标,科研人员更多地走出了研究所实验室和试验园区的大门,在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找到了研究项目,获得了科研工作落地于实践的自信和农民依靠创新成果致富的成就感、自豪感,已逐渐形成一种“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善于克难,创新奉献”的研究所创新文化。

  “1”,就是在田间地头建立一个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场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车间、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及新技术辐射源,架起了科技通向生产的桥梁,可实现先进技术、科研成果与直接生产者的有效对接,探索出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使农技人员和农户对各项创新实用技术与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用得上,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率、入户率和到位率,深受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亲切地称“试验示范基地”为“田间课堂”“地头学校”。同时,“试验示范基地”还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自身发展壮大的能力。

  大荔县科技局局长张一川概括为:“基地”是凝聚科技人才的载体,是出成果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渭南市植保植检站原站长研究员、渭南市政协常委杨兆森总结“试验示范基地”发挥了5个促进作用。

  “5”,就是起到了五个促进作用。渭南市科技、农业部门、大荔县、澄城县政府领导及广大农户均认为:分省院大荔农业基地是渭南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合作者,也是参与者,由最初的单一项目合作,发展到目前的高水平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渭南农业增收贡献累计20多亿元,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基地专家,不但是市委市政府的农业智库专家,而且更是农民致富的贴心人。

  五个方面的促进作用是:一是为大荔县农业发展提供了引领支撑作用。大荔县是全国“一县一策”示范县,建设、发展过程中得益于科学院农业基地团队参与和指导。

  二是促进了渭南农业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例如90年代玉米粗缩病毒病的防治,当时渭南400多万亩玉米粗缩病毒病造成严重减产,该团队经3年调查研究,提出了“两改一喷”的措施,技术简单实用,保证了渭南玉米的高稳产。还如,近年来研发的大棚设施蔬菜中根结线虫病的绿色防控技术,使一户农民年减少3万元损失。这一整套的防治措施,使农民感到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确保农民的增收。

  三是促进了实用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推广转化。一些高校的农业成果在农村显得“高大上”,有点“不接地气”,农民不易掌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到位、不给力!但是,科学院基地团队,项目成果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与一线农业生产结合紧密,一边在大田做实验,一边在实验室做实验,不但出成果快、见效快,而且农民简便易学,解决问题给力。陈志杰他们2004年刚来大荔,这里还没有大棚种植的冬枣。最初有枣农找到专家,希望他们帮忙解决冬枣裂果的问题,避开雨季。陈志杰他们便在1亩半的田地里试验大棚种植,结果成功了,冬枣可提前一个月成熟,解决了裂果问题,而且品质不错,这一试,掀开了大荔冬枣设施栽植新篇章,也将其价格提升了近50%。随后,团队又改良冬枣种植方法,实施相关病虫防治,提升了冬枣的成活率,使其坐果率提高26.8%,产量提高20.6%。目前,“大荔冬枣”品牌越来越响亮,生产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并被指定为G20杭州峰会专供水果、外交礼品水果,也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四是促进了地方人才的脱颖而出,该基地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式的农业技术员人才,一些农技干部的新技术提升速度也得到加快,改变了基层农技站农技员的知识老化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入本世纪以来,各种农业技术、农资信息“多而杂”,农民疑惑多,不知道该用哪项技术与购买农资,但科学院示范基地在田间地头,专家长期与农民连在一起,常年为农民讲解知识、培训技能,农民可以放心地选择使用实用的科学技术和农资,减少了农民不必要的损失。累计举办技术培训600余场次,培训人员近10万人次,使基地示范区内技术入户率达90%。

  五是促进了地方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升级。全省农业看大荔,大荔农业看设施。在大荔农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基地专家及时向大荔县委县政府领导乃至渭南市领导提出建议咨询报告,并得到批示、执行,为农业升级起到了科技智库作用。

  “3”,院地合作做到了三个满意。由于陕西省科学院选渭南市做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对象,双方共同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的路径正确,科研立项选择和科技人员秉承踏实奉献、朴实肯干的作风与事业态度,坚持做到五个第一,即面向实际需求第一、服务第一、实效第一、创新第一、科技成果实际转变第一。因此,获得了三个满意:一是地方党委政府满意,二是当地老百姓满意,三是科学院自己也满意。

  “与渭南合作能持续30多年并取得科研项目投入与产出如此高的效益,说明省属院农业类所就是要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开展农业适用新技术研究、引进和示范及不同种养模式生产力的比较研究项目,并不断总结创新出适合陕西农业农村实际的发展模式,就会依靠科学技术引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陕西省科学院西安分院科技计划处原处长、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原所长、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中心常务副主任的马齐研究员感慨地如是说。“大荔县、渭南市的各级科技部门、农技部门的领导和干部特别是基地所在乡镇政府和广大农户一直给予的支持是取得成果的重要一个方面。”

  30年来一直作为渭南农业基地与项目实施的参与者、领导者的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所长陕西省科学院渭南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陈志杰研究员和专家张淑莲研究员对此也是体会深刻。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的目标是大荔县和渭南市当前的首要任务,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过程中,大荔县准确找出了破解自身农业发展的方法,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全力将大荔打造成“现代农业先行区”,继续叫响做靓“现代农业看大荔”这张名片。

  也在此时,2015年冬季-2016年夏季,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中心、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及其试验示范基地的专家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大荔县政府及其各部门,依据“优化城-镇-村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在“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荔“十三五”县域生物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大荔县通过生物农业发展,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方案,助推大荔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升级嬗变。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目前,分省院在大荔县在研项目涉及五个方面,争取获得好的效果,作出新贡献。

  一是根结线虫、烟粉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等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体系技术研究与试验、推广;二是针对渭北沿黄地区滩地及农田盐渍化不断扩大趋势,中科院重点部署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通过研究耐盐作物轮作、盐碱农田改良、秸秆覆盖、油菜套种等不同盐碱地改良与修复技术体系;三是围绕食品安全,开展“一控双减”研究,通过控水、减氮、减磷、减药,以提高蔬菜品质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四是依据大荔县大面积发展设施农业20多年造成的生产力退化、生产力下降等现状,按照自然的生物学过程管理农业,促进《大荔县生物农业规划》的实施,通过促进自然过程和生物循环保持土地生产力,维持农田系统最佳的生产力;五是继续做好科技培训、科普教育、科技扶贫工作。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按照“需求牵引、真诚合作、务实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坚持了解需求、把握需求、满足需求,将科学技术创新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与大荔县直至渭南市科技、农业等部门良好协同,充分利用好地方所创造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在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已有的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扩大项目内容,加大示范推广范围,以影响更大范围的农户,重点在大棚设施农业中创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双减一控”方面提供长期的支撑与技术保障及人员培训,在渭北旱地生态农业系统的安全问题作出科学支撑和贡献等,将成果书写在大荔的田园和渭南的大地上!

Copyright © 2018 必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备案号:沪ICP备10221323号-1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一键拨号 一键导航